星期五, 12月 28, 2007

知識份子與一群不怕死的混混:林其蔚談龐克與台灣學運反文化

龐克,一種DIY主義

我那時對龐克的了解,主要來自大學時看了John Savage的《England’s Dream: Anarchy, Sex Pistols, Punk Rock & Beyond》。因此對於西方早期的龐克還算認識。在那時的台灣,對於龐克思想接觸較多的團體,該算台大視聽社,也算是談地下文化較準確的地方。在音樂上的接觸是困難的,主要是因為龐克音樂的唱片乏人代理,後期有了代理,但中文資訊闕如。台灣比較稱得上具有龐克精神的一群人,大概只有「濁水溪公社」(註1)。

我認為龐克精神最主要的就是一種DIY主義。因為沒有學校來訓練,所以自發性很強。一群大學畢業的知識份子其實當不了龐克,英國龐克運動最早是一個知識份子與一批混混搞出來的,受過藝術學院教育的麥爾坎.麥克勞倫(Malcolm McLaren)組了性手槍樂團,但成員全是街頭浪子。知識份子有策略,一群混混不怕死,這個模型便是這樣起來的,有腦也有腳。另外,非知識份子的龐克都有一種不怕死的態度,不怕死很重要,他們由於沒有什麼好損失的,而把所有一切都投到這些事件裡面,因此有百分之百的自由。

但是,龐克在台灣一直是個髮型。大部份都只是一種外表上的龐克,真正具龐克精神的很少。李壽全那時有一首歌〈佔領西門町〉,歌詞就是形容西門町的那些青少年「他們是台灣的少年龐克」。

如果從「學運反文化」這條脈絡來看龐克精神在台灣的影響。1990年3月的學運在當時對我們很重要。因為學運的關係,整天都跟不同學校的人在一起,那時唯一大型的跨校學生團體是救國團,除此之外,沒有其它的跨校的系統,而學運非常類似救國團,它發展出另一個跨校空間。但學運其實一開始就是一個退潮,像是一個急轉直下的陡坡,在由學運外圍青年為主力的小劇場運動之外(李永萍環墟、零場、河左岸、優、臨界點等等),清大的「衛生紙」和地下漫畫「大便報」。台大視聽社的實驗電影、自製家庭A片和盜墓行動,在90年前後數年一時有極為強烈之反文化身體藝術運動(不只是指行為藝術!),「後工業藝術祭」算是這種「透過身體發言的」學運反文化的一個終點。消退的原因很實際:沒有運動的舞台就沒有力量。

在造形藝術方面,那時跟運動比較有關的應有侯俊明、連德誠、姚瑞中、梅丁衍等人,他們的創作應該是比較與社運時代有關。大台北畫派如吳天章、息壤的陳界仁與高重黎、王墨林等人,都是當時對於政治、社會介入較多的創作者。

1992年我在輔大因為「草原文學社」與「貓劇堂」等社團的關係認識了陳家強與劉行一。後來在關文勝的提議下,我們組了「零與聲音解放組織」(註2),但關文勝後來完全沒有參與。1992年6月我們第一次團練,錄了約一個小時的東西,但我們其實沒有確實做一個什麼東西。

9月,我們參加了在中美堂舉辦的「青春之星校際音樂大賽」,當天因為我們大概穿得很怪,出場時反應很好,全場歡聲雷動,下場也很轟動,比起其它表演得好的團反應還好。表演一開始,音樂好像還蠻有節奏的樣子,後來就整個混亂了。我們的曲子事實上都沒辦法重覆,雖然感覺起來像是搖滾樂,但自由的過度,根本沒有章法。它沒有固定的速度,主唱記不得或不願意記得旋律,因為他不會重覆。

從甜蜜蜜到破爛節

當時我也參加了台大心理系的洪裕程組的一個跨校讀書會。平時都討論一些很奇怪的事情,像是聊天會,而我也是在那邊認識「濁水溪公社」的左派的。一堆人聊天,後來就聊出了要搞一份報紙叫《甜蜜蜜》。結果因為談得時間拖太久,一些台大的學生就先自己辦了《甜蜜蜜的午後》(1991,為《台大學生報》中的後副刊),而台大視聽社的左派、小柯辦了《苦悶報》(1992),我們輔大的則辦了《甜蜜蜜》(1992)。1993年,吳中煒開了一間「甜蜜蜜」咖啡,那個地方每天的陳設都不一樣,一批東西進來,另一批東西出去,時時都處於流動的狀態(註3)。那時我擔任節目企劃的工作,也接觸到一些藝術家。1994年「甜蜜蜜」要結束時,我們那時就在討論要怎麼做?後來就產生了第一次的「台北破爛生活節」,那時完全是吳中煒的主意。當時計畫一年辦一屆。決定好之後,我們就去看場地,到處借一些器材。

當時之所以會與台北縣政府合作,與民進黨執政有很直接的相關,特別是當時民進黨文宣部主任陳文茜的關係。對他們而言,那是一個民進黨文化政策的發揚,也是一個磨合期,大家都在試試看可以有怎樣的可能?如果他們能支持一群完全不為國民黨支持的藝術家,對他們來講是一種勝利。第一屆的活動內容除了地下樂團表演外,還有放電影,一個小帳篷裡則吊滿了陽具、模特兒娃娃。由於參與了破爛節,也直接促使了Jimi在之後辦了第一屆「春天吶喊Spring Scream」。第二年春天,在吳中煒的決定下,我們又在台北縣美展弄了一個「空中破裂節」,那時還種菜,真的在那邊生活。1995年的「台北後工業藝術祭」其實就是第二屆的「破爛節」,我負責邀約國外藝術家、蔣慧仙負責宣傳,林中杰舞台,而展覽軟硬體與氣氛靈魂則是由吳中煒負責。從計畫到活動開始,我們與公部門的互動都非常好,直到開始第一天,雙方就翻臉了。固然表演異常成功,縣政府卻無法克制甚至粗暴地干涉表演內容。其他的問題如準時結束、控制人數、不可售票、不能生火等等,我們的表演者和觀眾們沒有一項能夠遵守。

在兩次「破爛節」辦完後,自1995年開始,有越來越多的小型演唱會或官方資助的互外音樂活動開始冒出來,像是@llen也是在1995年,在台北縣二重疏洪道辦了台灣第一場免費的rave party。1995年之前,這類活動幾乎很少見,但在之後,類似的戶外活動就越來越多。我覺得是整個社會剛好是這樣的發展,只是我們可能剛好是比較早開始的。這是一個氣氛使然,時代造就了青年,而非青年造就時代。

這個轉變也跟台灣當時漸漸產生的「政治表演化」相關。民間自發性的集會活動在國民黨時代是找不到資源的,而且警察也反對。1988年「集會遊行法」公布後,如果沒有申請,根本不能辦戶外活動。1995年這一切正在鬆動,辦活動時每次一定會有警察來。那時的台北市長陳水扁曾在新生南路封街辦舞會,是一次很重要的事件,它事實上是一種兩手策略,另外一手是嚴格的「青少年宵禁」。「我不讓你去走別的脈絡,而是進入我的脈絡」。我覺得這條路線是郝伯伯大力推動而不成,直到陳水扁在台北市長任內時纔被成功建立起來的,馬英九後來延續了這樣對政府有利的政策,直到今天,我們的青少年還處於戒嚴狀態。

在整個政治情勢的轉變下,「春天吶喊」目前仍算是跟官方接觸比較沒那麼密切,自發性強的少數幾個民間活動之一。今天的「貢寮海洋音樂祭」、「野台開唱」都已經與地下文化的觀念沒有關係。

反文化的未來:Blog?

我覺得現在的造形藝術、劇場、電影、搖滾樂等各個界面,在技術上都較之以往成熟度高很多,單從學校的畢業展便看得出來。然而,許多原本的地下活動不是被官方收編、就是跟商業結合(除了尚未合法的藥物文化還足夠基進)。除了在南台灣還有一些不需要政府丟錢到裡面的場所,能維持一些自己的文化在裡面外。就反文化的角度來說,網路現在是少數還能看到不同意識形態的地方。我同意許雅筑說的:反文化精神的未來,將是網路的部落格(Blog)。因為它是一種產生的、生養的,而非消費的、展示的東西。除了部落格外,幾乎其它的東西都沒有在這樣的脈絡下產生了,但值得一提的是,藥物文化的發展值得我們好好重視。但我覺得不應該只談那些一顆顆的、具體的藥物,而應該是更廣泛地去談一種「藥物狀態」。在這個年代,其實很多影像、音樂、資訊、生活方式、教育等也都變成藥物了。


[註釋]

註1:「濁水溪公社」於1990年4月成立,矢志成為「台灣惡搞叛動文化的先驅」,主要成員為當時的台大學生蔡海恩(左派)與柯仁堅(小柯)。1992年,兩人自費在校發行《苦悶報》,之後因「台大學生盜墓事件」被退學。1995年7月,進錄音室錄製首張專輯《肛門樂慾期作品集》,1999年發行第二張專輯《台客的復仇》。2001年4月由水晶發行第三張專輯《臭死了》,同年5月左派離團。「濁水溪公社」以搖滾樂型式結合硬蕊、龐克、噪音、草根、民謠與那卡西,並以揉合台客秀場、性虐待、實驗劇、並總以混亂暴動收場的舞台表演著稱,歌曲內容大量涉及政治、社會、男性意識與下半身描寫等,尺度大膽而基進,也啟發了台灣90年代以來許多地下樂團。2005年1月,舉辦「向濁水溪致敬」活動。同年8月,《天涯棄逃人》由角頭音樂發行。

註2:「零與聲音解放組織」成立於1992年5月,成員包括林其蔚、劉行一、陳家強。成立同年9月參加「青春之星校際音樂大賽」,演唱了九分鐘版本的《OH!媽媽》。11月於輔大校慶演唱會表演三首曲子,引起觀眾憤怒攻擊,最後遭切斷電源。1993年4月在世界新專蔣中正銅像前為行動劇場《功在黨國》配樂,遭切斷電源,並遭該校訓導長破壞機器,強行拖離現場。5月,於「甜蜜蜜」舉辦「不斷出現復又消逝的想哭念頭」,加入電視等媒材,並自資發行首張錄音選集,為台灣第一張自製CD唱片。

註3:「甜蜜蜜」是吳中煒與蘇菁菁1993年於耕莘文教院後面巷子開的一間咖啡廳(或小吃店),開張後成為當時不少左翼知識份子及文藝青年的聚會場所,展演活動亦頻繁。1994年,「甜蜜蜜」改由台灣渥克劇團接手,改名為「台灣渥克」,客群及節目延續「甜蜜蜜」。

本文刊載於《典藏‧今藝術》,156期(2005.09)。

星期三, 10月 24, 2007

網路下載成潮流 電影產業發展蒙上了陰影

上影院、租碟片,如今,除了這些傳統的觀影模式,從網路下載最新電影觀賞,已經成為現代人習以為常的娛樂方式。現時的互聯網上,與電影相關的訊息比比皆是;而電影產業與網路有意識地結合,也帶來了其在本體、價值、產業等各方面的革命。個人化影像製作,借助網路傳播的便捷而興起,也使電影創作越發走近大眾。然而,非法下載、深度流失等問題的存在,給電影產業的發展蒙上了一層陰影。

約束缺失 免費午餐令人憂

現今,網民們可以通過網上下載,方便地欣賞到各國各地最新電影,但不可忽視的是,目前國內網路傳播電影的行為大多屬未經授權的盜版行為。據香港“電影工業應變小組”發言人莊澄介紹,受網上非法下載影響,僅2005年,香港地區整體票房流失就高達2億元。

網路非法下載無法得到遏制,勢必嚴重影響電影創作者的創作熱情。然而目前,通過網路合法傳送電影還面臨著多重現實問題。通過合法授權進入網路的電影,大多是電影正式上檔或正版音像製品發行後,才可在網上供人下載。“網路下載圖的不就是新和快嗎!”外企白領小吳已經習慣了觀看下載來的新電影度過下班時光,在她看來,網路下載比起上影院,優勢就在於方便、快捷。

網路電影收費門檻低,大多未經授權的下載渠道通常免費,無疑是吸引人的另一大砝碼。而提供合法下載的網站,目前則基本通過手機扣費。多數網民對網路空間缺乏信任感,不願輕易提供個人手機號碼,大大影響了授權電影的傳播。小吳表示:“現在,人們的版權意識都越來越強,如果有更安全的付費方式,我也願意為網上下載的電影‘買單’。”

審美缺失 藝術內涵流失大
除了故事和情節以外,構圖、色彩、光線等元素,都是電影重要的語言。限于網路帶寬大小,所有影片都須經過數字壓縮才適合網路傳播。眼下已被淘汰的VCD,一部影片的大小在1G左右,而用於網路傳播的電影大小多在500M左右,其“縮水”程度可想而知,影像和聲音的精準性大大降低。

網路傳播對電影畫面和音響品質的降低,不可避免地同時影響了影片的藝術效果。一些電影因其藝術效果無法傳達,甚至影響到了內涵的表述。一位資深影評人表示,很多觀眾只注重大片的聲光效果,認為大片要上影院看,藝術片網上下載觀看足矣,事實上,藝術片裏通過構圖、光線、音樂等細節營造的藝術效果,恰恰是最關鍵的。當受眾習慣了通過網路欣賞電影,影片的畫面無法精準傳達,細節無法被發現,色調和音效音樂無法調動觀片情緒,長此以往,這種只看故事情節,不看其藝術表達手法的庸俗觀影模式,將造成電影藝術的審美缺失,甚至最終影響電影藝術美的創造。

深度缺失 轉換快遺忘也快

談起自己看網路電影,小吳表示,一晚上通常有幾部下載好的電影備選,一部影片打開,5分鐘內無法進入情節,就一刪了之。這種網路傳播特性帶來的觀影隨意性,並不鮮見。網路帶來了資訊的海洋,造就了一個“注意力決定一切”的時代。在被網路夷平的世界裏,深度模式消失了,多重價值觀的衝突彌合了。迅速享用、迅速愉悅然後迅速拋棄的大眾流行文化成為壓倒性的文化模式。

在這樣的環境裏,快節奏、大場面等“眼球”元素成為市場追捧的焦點。業內人士指出,電影是基於人性的藝術,當電影遠離深度,浮光掠影、華而不實的影像阻斷攝像機與現實及人性的關係,將使電影最終淪落為高科技的雜耍。“前幾年佔據銀幕的幾部商業大片,多是場面宏大、明星雲集、服裝精美、內容空洞,這種驚人的相似,不能不說是流行文化抹殺深度的悲哀。”而電影藝術做到科技與人文相結合,保持基本的人文關懷,應是電影作為一門藝術的基本限度,也是電影藝術在網路時代保有其價值不滅的根本。

來源:解放日報

插入自 <http://big5.chinabroadcast.cn/gate/big5/gb.cri.cn/18824/2007/10/10/107@1797051.htm>


邁向新的輝煌 中國電影中心百年後重回北京(圖)

1905年,北京豐泰照相館,中國第一部電影《定軍山》誕生,從此拉開搖曳百年的中國光影時代序幕。但此後電影的輝煌並未在北京長久駐足。時光流轉百年,如今的北京,不僅作為誕生地載入中國電影史冊,更成為中國電影的中心。歷經百年的光影藝術,在這裡邁向新的輝煌。

2007年上半年,北京以2.43億元電影票房首次躍居全國第一;8月,第12屆華表獎頒獎,其中80%獲獎影片要麼是由北京的企業拍攝,要麼與北京有著割不斷的血緣關係;9月,中國最大的國產片國際交易平臺“北京放映”活動,首次由北京市文化局參與主辦,無論規模還是收穫都創下了歷屆活動之最;明年7月1日,中國乃至亞洲最大的電影基地將在懷柔區落成。

“文化局參與主辦‘北京放映’,標誌著北京形成了電影的製作、生產、發行、放映以及人才培養的產業鏈,成為名副其實的中國電影中心。”北京市文化局副局長王珠說。

3000萬獎金撬動5億投資

世界最大的電影專業博物館在北京;張藝謀、陳凱歌、馮小剛,幾乎所有中國知名導演的工作室在北京;八一電影製片廠、北京電影製片廠、北京電影學院,絕大多數中國著名的電影品牌都在北京。

北京成為中國電影的寶地,人才、資源的匯聚固然是重要因素,但激活電影市場的一系列改革的漸次展開更使中國電影迎來了期待已久的良機。打破壟斷,使資本可以“不問出處”。國家廣電總局出臺規定,允許外商投資改造影院,並有相當的控股比例;國內電影製片領域的政策壁壘被徹底打破,原有的各大國有電影製片廠最後的特權也被徹底取消,它們將以同等身份面臨民營及其他資本所有制的製片企業的競爭。一系列新政使中國電影製片規模擴大、電影投資主體多元化、電影院線經營水準提高、電影發行收入增加、電影市場監管加強。

北京市將電影列入文化創意產業的重要內容來發展。國外電影人來參觀,北京電影學院院長張會軍最喜歡帶他們去看學院的教學設備。就連法國著名導演呂克·貝松看到供學生學習、實踐使用的高檔攝像器材時,都忍不住流露出羨慕的神情。2000年高校體制改革之後,中國電影最高學府北京電影學院劃歸北京市管轄。張會軍說:“北京市對電影學院很重視,加大財政投入,讓學院從硬體方面更上一層樓,為中國電影人才培養提供了強有力的保障。”

影院建設是電影市場發展的重要方面,北京市文化局2005年開始出臺優惠政策,鼓勵發展多廳影院。王珠說:“4廳以上影院每多建一個廳將獲得20至50萬元的獎勵。”這一舉措立竿見影,3000萬元的獎金撬動了將近5億元的投資,截至今年年底北京的銀幕數將接近300塊。北京市文化局參與主辦今年9月的第11屆“北京放映”活動,不僅為國產片參與國際市場交易搭建大平臺,更使北京的電影產業首次形成完整產業鏈。

日前發佈的《北京市“十一五”時期文化創意產業發展規劃》,更是明確提出將北京建設成為全國影視節目製作和交易中心。

國家廣電總局電影局副局長張丕民認為:“北京已經成為中國電影業的核心區域,投資者不管來自什麼地方,最終會選擇北京作為其註冊和製作的基地,到北京做電影已經成為電影人的共識。”

成為國產片高票房基地

2007年上半年,北京的票房收入首次躍居全國第一,成為中國最大的電影放映市場,這得益於幾次有效的電影市場化改革。

北京市新影聯院線總經理助理高軍說,1993年以前北京市電影票房在全國所有省市中排倒數第6位。正是1993年,北京電影市場進行了第一次市場化改革,電影經營第一次從市電影公司獨立出來,成立了北京電影經營中心。市場化的效果立竿見影,當年的電影票房就翻了一番,也就有了1994年《滿漢全席》“看電影,送茶葉”的成功促銷。北京的電影票房自此開始快速增長,1993年為3000萬元,1994年7000萬元,1996年順利過億元,今年上半年達到創紀錄的2.43億元。

院線制現在司空見慣,但在國內開此先河的,也是北京。2002年北京市最早響應電影局號召,組建院線制,於是有了新影聯和中影星美院線。當時還有一個小插曲,因為電影局要求一個城市必須有兩條院線,每條院線必須有10家影院,剛剛成立的中影星美院線還是靠新影聯讓出了7家影院,才得以正式成立。高軍認為:“院線制的確立給北京乃至中國電影市場都注入了一針強心劑。”經過多年發展,立足北京的新影聯院線已經成為“國產片票房基地”,不僅陳凱歌、張藝謀、馮小剛等知名導演的票房遙遙領先,許多主旋律影片的票房也名列前茅。

國產電影八成在京完成

導演陳凱歌的新片《梅蘭芳》正在緊張拍攝中,影片拍攝地已從北京電影製片廠的一號攝影棚,轉移到中影集團位於懷柔的電影數字製作基地。這個將於明年7月1日才正式啟用的亞洲最大影視基地,有16個攝影棚,其中最大的有5000平方米,這在世界上也是少見的。

豐富的自然景觀和深厚的人文積澱,讓北京成為電影拍攝者的樂土;硬體和人才的優勢,更使北京成為電影后期製作的大本營。中影集團副總經理喇培康說,現在每年幾百部國產電影,有八成都是在北京製作完成的。

就連好萊塢電影人也看上北京低廉的拍攝成本。著名導演昆汀·塔倫蒂諾的影片《殺死比爾》,將北影廠5個攝影棚包了半年進行拍攝,劇組節省了8千萬元人民幣的拍攝費用,而中影集團拿到的租賃費用也有幾千萬元。

明年7月,佔地34公頃、投資20億元的中影基地即將建成,具備年製作80部故事片電影、100部數字電影、200部電視電影、500部(集)電視劇和動漫的生產能力,佔全國影視生產能力的60%,還能承擔全國50%以上的影視後期製作。喇培康相信,新基地將迎來更多的“昆汀”,現在華納、迪斯尼等好萊塢8大電影公司,已經紛紛表示願與中影合作。

以中影基地為契機,懷柔區政府正在打造一個影視集聚區,大規模投資建設將持續到2008年,預計總投資達120億元。到2010年,將完成影視製片公司總部集聚、動漫製作、影視教育培訓、影視旅遊等四大功能區的建設,集聚區將引進國際級影視企業10至15家,國內外中小型影視企業100至150家,吸納勞動力2萬至3萬人。

去年的一項調查表明,全國277家從事電影投資的民營文化公司,85%註冊在北京。分別憑藉《手機》、《天下無賊》、《英雄》、《十面埋伏》、《滿城盡帶黃金甲》而開啟了“國產大片”時代的華誼兄弟和新畫面是中國最大的兩家民營電影公司,其中前者還將於明年上市,成為中國電影企業中第一家上市公司。

兩家大腕公司,都出生、成長于北京。華誼兄弟董事長王中軍1994年用10萬美元創立了一家廣告公司,1998年開始進入電影領域,不到10年時間,已經連續幾年佔領國內市場票房冠軍,佔到整個市場的三分之一。

活力企業和人才的匯聚,催生了《張思德》、《英雄》等一批優秀國產影片的誕生,也使得北京已經超越香港,成為中國最重要的電影國際交易市場。

王珠認為,北京作為中國電影中心,越來越多的電影在這裡拍攝,將為北京增加大量的免費城市形象宣傳,法國巴黎就是因為成為“世界上在電影裏亮相最多的城市”,而讓世人知道它“浪漫之都”的美名。同時,電影產業目前正處於快速發展階段,將為北京增加更多的就業機會和稅收。而對走過百年的中國電影而言,北京深厚的人文積澱為它提供了營養豐富的土壤,同時以北京為中心,擁有完整產業鏈,將推動整個行業的產業化進程。“以往我們談到中國電影,只能想到國產影片,而不是產業化的概念。其實它應該包括影片的生產、製作、交易還有科技研發等各個方面,只有產業鏈完善了,電影才能作為一個產業來發展,通過數量的增加提升品質。”
免下車電影院重現曼哈頓!? AUTONET記者:Diane Wu

西方電影產業在20年代就已達到高峰期,「好萊塢」所誕生的明星,更讓這股高峰期一路延伸至40年代。1927年美國每週看電影的人數平均有六千萬人,到了1929年更超過一億人的大關。可想而知道了40年代,美國電影院的數量已經相當可觀,實際的數字是兩萬多間電影院。
在1935年左右,這兩萬多間的電影院包括一般電影院,以及最能代表美國文化的「免下車電影院」(Drive-In Theater) 。最常光臨這類型電影院的,通常就是尋求兩人獨處空間的情侶,只需坐在車上就能觀賞電影且不被打擾。不過,隨著錄影帶、DVD光碟,以及豪華大型戲院的普及,在戶外風吹雨打的免下車電影院,也就慢慢凋零,直至了無蹤跡。現在免下車電影院在紐約曼哈頓重獲新生。全新的世代、全新的免下車電影院,現在觀眾無需自己開車前往,曼哈頓九月初開張的「DRV-IN」電影院,免費提供1965年的藍色FORD Falcon跑車,讓民眾坐在骨董車上,觀賞過去膾炙人口的影片。此外,由於時代趨勢「免下車電影院」本身就具有一定的歷史娛樂性,因此電影票價也非比一般票價。每場電影的票價收費75美元,相當於台幣2700元。媲美百老匯歌舞劇的票價,觀眾的反應如何呢?「這實在太棒了,我愛死了這個經歷,」來自倫敦的觀光客Sam Robinson說,他花75美元到「DRV-IN」觀賞電影「回到未來」。
揭秘:風靡一時的"韓流"緣何遭遇"寒流"
2007-10-21 17:09:44  来源:中国青年报  编辑:徐峰    2007-10-21 17:09:44來源:中國青年報編輯:徐峰
???톀› ??0̵??????̳>>

  自上世纪90年代后半期以来,以影视、音像、游戏为代表的韩国文化产品一度席卷东亚,然而近一两年出现了降温苗头:自上世紀90年代後半期以來,以影視、音像、遊戲為代表的韓國文化產品一度席捲東亞,然而近一兩年出現了降溫苗頭:
  据韩国《朝鲜日报》报道,2007年上半年,韩国电影出口规模为748.5万美元,仅为去年同期的43%。據韓國《朝鮮日報》報導,2007年上半年,韓國電影出口規模為748.5萬美元,僅為去年同期的43%。 韩国电影海外市场主要在亚洲,而日本又占其中的80%。韓國電影海外市場主要在亞洲,而日本又佔其中的80%。 可是,今年上半年,日本进口的韩国电影下降了74%。可是,今年上半年,日本進口的韓國電影下降了74%。
  在韩国国内电影市场上,韩国产电影的观众占有率跌至41.7%,是近6年来的最低纪录。在韓國國內電影市場上,韓國產電影的觀眾佔有率跌至41.7%,是近6年來的最低紀錄。 从2003年至2006年,韩国产电影的观众占有率一直保持在50%以上,这证明外国电影重新主导了韩国电影市场。從2003年至2006年,韓國產電影的觀眾佔有率一直保持在50%以上,這證明外國電影重新主導了韓國電影市場。 前几年韩国产生过4部观众人数超过1000万的国产电影,可今年只有4部超过200万观众的国产电影。前幾年韓國產生過4部觀眾人數超過1000萬的國產電影,可今年只有4部超過200萬觀眾的國產電影。
  电视节目遇寒流。電視節目遇寒流。 继2004年的《冬季恋歌》、2005年的《大长今》使韩国电视剧在亚洲火爆以后,开始走下坡路。繼2004年的《冬季戀歌》、2005年的《大長今》使韓國電視劇在亞洲火爆以後,開始走下坡路。 日本有韩国电视节目频道,2005年64个,2006年36个,今年则减少到30个。日本有韓國電視節目頻道,2005年64個,2006年36個,今年則減少到30個。 2005年,韩国电视剧出口总额达1.016亿美元,2006年降至8589万美元。 2005年,韓國電視劇出口總額達1.016億美元,2006年降至8589萬美元。 在今年6月的上海电视节上,韩国电视节目出口额为650万美元,比去年977万美元出口额减少了近1/3。在今年6月的上海電視節上,韓國電視節目出口額為650萬美元,比去年977萬美元出口額減少了近1/3。 往年占韩国电视剧出口市场30%的中国台湾,今年韩剧市场份额也下降不少。往年佔韓國電視劇出口市場30%的中國台灣,今年韓劇市場份額也下降不少。
  在韩国内,电视剧的观众也在流失。在韓國內,電視劇的觀眾也在流失。 2004年和2005年,收视率超过20%的电视剧有11部,而2006年只有六七部。 2004年和2005年,收視率超過20%的電視劇有11部,而2006年只有六七部。
  其他文化产品出口也出现了颓势。其他文化產品出口也出現了頹勢。 2006年上半年,韩国影像音响等文化信息产品的出口额达9700万美元,进口额达1.354亿美元,产生了3840万美元逆差。 2006年上半年,韓國影像音響等文化信息產品的出口額達9700萬美元,進口額達1.354億美元,產生了3840萬美元逆差。 这是自2002年以来韩国上述文化产品连续保持四年顺差后第一次出现逆差。這是自2002年以來韓國上述文化產品連續保持四年順差後第一次出現逆差。
  韩国媒体认为,韩国文化产业在东亚地区由风靡一时的“韩流”遭遇“寒流”有诸多原因:韓國媒體認為,韓國文化產業在東亞地區由風靡一時的“韓流”遭遇“寒流”有諸多原因:
  ——政府扶持不够。 ——政府扶持不夠。 韩国业内人士认为,自90年代后半期以来,韩国影视、音乐、广播和游戏等文化产业年均增长23%,数倍于韩国同期GDP的增长率,是韩国经济中最具活力的产业。韓國業內人士認為,自90年代後半期以來,韓國影視、音樂、廣播和遊戲等文化產業年均增長23%,數倍於韓國同期GDP的增長率,是韓國經濟中最具活力的產業。 但是,政府预算中对文化投入却逐年降低:2003年是1.03%; 2004年是0.88%;2005年是0.75%;但是,政府預算中對文化投入卻逐年降低:2003年是1.03%; 2004年是0.88%;2005年是0.75%;
  ——东亚国家和地区盛行“文化民族主义”、“经济民族主义”,出现“嫌韩流”、“反韩流”、“抗韩流”倾向。 ——東亞國家和地區盛行“文化民族主義”、“經濟民族主義”,出現“嫌韓流”、“反韓流”、“抗韓流”傾向。 2005年7月,日本出版了一部《嫌韩流》漫画,一个月就售出10万本,一年后售出近30万册。 2005年7月,日本出版了一部《嫌韓流》漫畫,一個月就售出10萬本,一年後售出近30萬冊。 在日本,反韩流网站和博客多达数百个。在日本,反韓流網站和博客多達數百個。 2005年7月,中国的台湾对韩国电视剧征收20%的进口关税。 2005年7月,中國的台灣對韓國電視劇徵收20%的進口關稅。 2006年起,中国大陆对韩国电视剧进口也远不如前些年多。 2006年起,中國大陸對韓國電視劇進口也遠不如前些年多。
  当然,有韩国学者清醒地指出,东亚地区兴起“反韩流”与韩国文化界某种程度的张扬、狂妄自大,“我们最好”的文化优越主义、“文化南伐”、“北伐”、单向输出的“韩流霸权主义”不无关系;當然,有韓國學者清醒地指出,東亞地區興起“反韓流”與韓國文化界某種程度的張揚、狂妄自大,“我們最好”的文化優越主義、“文化南伐”、“北伐”、單向輸出的“韓流霸權主義”不無關係;
  ——过度看重明星效应,过分商业化运作。 ——過度看重明星效應,過分商業化運作。 批量生产内容雷同、表现手法简单的搞笑喜剧片、言情片,倒了观众的胃口。批量生產內容雷同、表現手法簡單的搞笑喜劇片、言情片,倒了觀眾的胃口。
  韩国文化界人士认为,面对出现的“韩流危机”,倘若不进行战略性管理,将会重蹈中国的香港、台湾电影产业的覆辙——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一度辉煌,但现在已经式微,被边缘化。韓國文化界人士認為,面對出現的“韓流危機”,倘若不進行戰略性管理,將會重蹈中國的香港、台灣電影產業的覆轍——上世紀八九十年代一度輝煌,但現在已經式微,被邊緣化。 韩流短则两三年,长则五年内热潮就会结束。韓流短則兩三年,長則五年內熱潮就會結束。 为了延续“韩流”,有人提出对策:為了延續“韓流”,有人提出對策:
  ——面对对韩流文化单向输出的批评,必须有意识地向东亚国家和地区开放韩国文化市场。 ——面對對韓流文化單向輸出的批評,必須有意識地向東亞國家和地區開放韓國文化市場。 应认识到,文化产品不仅是交易,更是交流,必须是双向的,既然有“韩流”,就会有“华流”、“日流”、“港台流”、“越流”;應認識到,文化產品不僅是交易,更是交流,必須是雙向的,既然有“韓流”,就會有“華流”、“日流”、“港台流”、“越流”;
  ——为防止进口国家对韩流文化产品输入的限制,犹如制造业在外国投资建厂一样,韩国政府鼓励其文化产业部门到韩流文化产品输出地去实行本地化战略,由韩国出钱、出人、出思路,与东道国合作拍影视片,培养影视明星。 ——為防止進口國家對韓流文化產品輸入的限制,猶如製造業在外國投資建廠一樣,韓國政府鼓勵其文化產業部門到韓流文化產品輸出地去實行本地化戰略,由韓國出錢、出人、出思路,與東道國合作拍影視片,培養影視明星。 (詹小洪) (詹小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