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三, 10月 24, 2007



邁向新的輝煌 中國電影中心百年後重回北京(圖)

1905年,北京豐泰照相館,中國第一部電影《定軍山》誕生,從此拉開搖曳百年的中國光影時代序幕。但此後電影的輝煌並未在北京長久駐足。時光流轉百年,如今的北京,不僅作為誕生地載入中國電影史冊,更成為中國電影的中心。歷經百年的光影藝術,在這裡邁向新的輝煌。

2007年上半年,北京以2.43億元電影票房首次躍居全國第一;8月,第12屆華表獎頒獎,其中80%獲獎影片要麼是由北京的企業拍攝,要麼與北京有著割不斷的血緣關係;9月,中國最大的國產片國際交易平臺“北京放映”活動,首次由北京市文化局參與主辦,無論規模還是收穫都創下了歷屆活動之最;明年7月1日,中國乃至亞洲最大的電影基地將在懷柔區落成。

“文化局參與主辦‘北京放映’,標誌著北京形成了電影的製作、生產、發行、放映以及人才培養的產業鏈,成為名副其實的中國電影中心。”北京市文化局副局長王珠說。

3000萬獎金撬動5億投資

世界最大的電影專業博物館在北京;張藝謀、陳凱歌、馮小剛,幾乎所有中國知名導演的工作室在北京;八一電影製片廠、北京電影製片廠、北京電影學院,絕大多數中國著名的電影品牌都在北京。

北京成為中國電影的寶地,人才、資源的匯聚固然是重要因素,但激活電影市場的一系列改革的漸次展開更使中國電影迎來了期待已久的良機。打破壟斷,使資本可以“不問出處”。國家廣電總局出臺規定,允許外商投資改造影院,並有相當的控股比例;國內電影製片領域的政策壁壘被徹底打破,原有的各大國有電影製片廠最後的特權也被徹底取消,它們將以同等身份面臨民營及其他資本所有制的製片企業的競爭。一系列新政使中國電影製片規模擴大、電影投資主體多元化、電影院線經營水準提高、電影發行收入增加、電影市場監管加強。

北京市將電影列入文化創意產業的重要內容來發展。國外電影人來參觀,北京電影學院院長張會軍最喜歡帶他們去看學院的教學設備。就連法國著名導演呂克·貝松看到供學生學習、實踐使用的高檔攝像器材時,都忍不住流露出羨慕的神情。2000年高校體制改革之後,中國電影最高學府北京電影學院劃歸北京市管轄。張會軍說:“北京市對電影學院很重視,加大財政投入,讓學院從硬體方面更上一層樓,為中國電影人才培養提供了強有力的保障。”

影院建設是電影市場發展的重要方面,北京市文化局2005年開始出臺優惠政策,鼓勵發展多廳影院。王珠說:“4廳以上影院每多建一個廳將獲得20至50萬元的獎勵。”這一舉措立竿見影,3000萬元的獎金撬動了將近5億元的投資,截至今年年底北京的銀幕數將接近300塊。北京市文化局參與主辦今年9月的第11屆“北京放映”活動,不僅為國產片參與國際市場交易搭建大平臺,更使北京的電影產業首次形成完整產業鏈。

日前發佈的《北京市“十一五”時期文化創意產業發展規劃》,更是明確提出將北京建設成為全國影視節目製作和交易中心。

國家廣電總局電影局副局長張丕民認為:“北京已經成為中國電影業的核心區域,投資者不管來自什麼地方,最終會選擇北京作為其註冊和製作的基地,到北京做電影已經成為電影人的共識。”

成為國產片高票房基地

2007年上半年,北京的票房收入首次躍居全國第一,成為中國最大的電影放映市場,這得益於幾次有效的電影市場化改革。

北京市新影聯院線總經理助理高軍說,1993年以前北京市電影票房在全國所有省市中排倒數第6位。正是1993年,北京電影市場進行了第一次市場化改革,電影經營第一次從市電影公司獨立出來,成立了北京電影經營中心。市場化的效果立竿見影,當年的電影票房就翻了一番,也就有了1994年《滿漢全席》“看電影,送茶葉”的成功促銷。北京的電影票房自此開始快速增長,1993年為3000萬元,1994年7000萬元,1996年順利過億元,今年上半年達到創紀錄的2.43億元。

院線制現在司空見慣,但在國內開此先河的,也是北京。2002年北京市最早響應電影局號召,組建院線制,於是有了新影聯和中影星美院線。當時還有一個小插曲,因為電影局要求一個城市必須有兩條院線,每條院線必須有10家影院,剛剛成立的中影星美院線還是靠新影聯讓出了7家影院,才得以正式成立。高軍認為:“院線制的確立給北京乃至中國電影市場都注入了一針強心劑。”經過多年發展,立足北京的新影聯院線已經成為“國產片票房基地”,不僅陳凱歌、張藝謀、馮小剛等知名導演的票房遙遙領先,許多主旋律影片的票房也名列前茅。

國產電影八成在京完成

導演陳凱歌的新片《梅蘭芳》正在緊張拍攝中,影片拍攝地已從北京電影製片廠的一號攝影棚,轉移到中影集團位於懷柔的電影數字製作基地。這個將於明年7月1日才正式啟用的亞洲最大影視基地,有16個攝影棚,其中最大的有5000平方米,這在世界上也是少見的。

豐富的自然景觀和深厚的人文積澱,讓北京成為電影拍攝者的樂土;硬體和人才的優勢,更使北京成為電影后期製作的大本營。中影集團副總經理喇培康說,現在每年幾百部國產電影,有八成都是在北京製作完成的。

就連好萊塢電影人也看上北京低廉的拍攝成本。著名導演昆汀·塔倫蒂諾的影片《殺死比爾》,將北影廠5個攝影棚包了半年進行拍攝,劇組節省了8千萬元人民幣的拍攝費用,而中影集團拿到的租賃費用也有幾千萬元。

明年7月,佔地34公頃、投資20億元的中影基地即將建成,具備年製作80部故事片電影、100部數字電影、200部電視電影、500部(集)電視劇和動漫的生產能力,佔全國影視生產能力的60%,還能承擔全國50%以上的影視後期製作。喇培康相信,新基地將迎來更多的“昆汀”,現在華納、迪斯尼等好萊塢8大電影公司,已經紛紛表示願與中影合作。

以中影基地為契機,懷柔區政府正在打造一個影視集聚區,大規模投資建設將持續到2008年,預計總投資達120億元。到2010年,將完成影視製片公司總部集聚、動漫製作、影視教育培訓、影視旅遊等四大功能區的建設,集聚區將引進國際級影視企業10至15家,國內外中小型影視企業100至150家,吸納勞動力2萬至3萬人。

去年的一項調查表明,全國277家從事電影投資的民營文化公司,85%註冊在北京。分別憑藉《手機》、《天下無賊》、《英雄》、《十面埋伏》、《滿城盡帶黃金甲》而開啟了“國產大片”時代的華誼兄弟和新畫面是中國最大的兩家民營電影公司,其中前者還將於明年上市,成為中國電影企業中第一家上市公司。

兩家大腕公司,都出生、成長于北京。華誼兄弟董事長王中軍1994年用10萬美元創立了一家廣告公司,1998年開始進入電影領域,不到10年時間,已經連續幾年佔領國內市場票房冠軍,佔到整個市場的三分之一。

活力企業和人才的匯聚,催生了《張思德》、《英雄》等一批優秀國產影片的誕生,也使得北京已經超越香港,成為中國最重要的電影國際交易市場。

王珠認為,北京作為中國電影中心,越來越多的電影在這裡拍攝,將為北京增加大量的免費城市形象宣傳,法國巴黎就是因為成為“世界上在電影裏亮相最多的城市”,而讓世人知道它“浪漫之都”的美名。同時,電影產業目前正處於快速發展階段,將為北京增加更多的就業機會和稅收。而對走過百年的中國電影而言,北京深厚的人文積澱為它提供了營養豐富的土壤,同時以北京為中心,擁有完整產業鏈,將推動整個行業的產業化進程。“以往我們談到中國電影,只能想到國產影片,而不是產業化的概念。其實它應該包括影片的生產、製作、交易還有科技研發等各個方面,只有產業鏈完善了,電影才能作為一個產業來發展,通過數量的增加提升品質。”

沒有留言: